第一节 解放前是“荆门县掇刀石乡中心国民小学”
掇刀石中学的前身是一所小学。
解放前小学设在掇刀石关帝庙里。关帝庙的位置在今三干渠和一座便桥西约三百米处,庙前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树。此树于文化革命时期被毁,还有一个直径约一米五的大铸铁钟,大跃进时代被砸碎后搬去炼了钢铁,还有关公掇的一把大刀解放后被荆州博物馆收去作了陈列品。这所小学解放前名曰“荆门县掇刀石乡国民中心小学”,学生数十人,校长王佑天。
关帝庙里的办学体制是私熟,课程主要学国语、习字、少量常识和算术,学生一秀是附近有钱人家的子女。
第二节 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办学
荆门1949年古历正月初七解放,解放了的掇刀地区成立了掇刀乡人民政府。在乡长何汝南的决策下很快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学校。1949年春掇刀乡政府授命王佑天负责聘请了当地的旧知识分子在周家台祠堂(现掇刀区谭店村八组位置)办起了小学,一九五0年掇刀乡所辖地的人民群众捐款捐料在掇刀石现三干渠第一座桥东麓修了三间教室[三干渠开挖是在原襄沙公路的路面上,因而襄沙公路(现二0七国道)向西平移而改修的。]由于刚解放,许多劳动群众子女无钱读书,起蒙迟,只办了二至五年级,而且三年级和五年级合并复式班,学生约100人。当时校长是袁刚洲同志,老师有刘振英、张本海、江子美、张绍乾,一九五二年由彭舜华同志任校长,赵宗锦任教导主任(后调任五里区任区长),进一步依靠学生家长投工投料修建草房教室七间,开办一至四年级四个班,学生增加到150多人,教师增加到十一人。当时的教师有王琳(女)、严宝善、李尧次、陶奎、李希金、周远富、张绍佩等。李希金老师一九五四年春调任曾集区文教干事(现已去逝),张绍佩老师很会唱歌,教唱《歌颂二郎山》很受学生欢迎。一九五四年秋季开始办高小班,学生达二百多人,当时的校长是张士杰,教导主任曾祥禹(掇刀双泉人,已退体,年80岁),一九五六年春季学期送走了第一届高小毕业生33人。这33人除7人外均升入了龙泉中学或江陵初师,升入江陵初师的有任本生(掇刀凤凰人),朱来荣(掇刀凤凰人,1978年至 是掇刀中学副校长,后调市社会劳力保险处任副处长,2002年10月病逝),毕相善(掇刀响岭人,建市初任城建局书记、局长,现已退体),张生贵(1998年本校退体)。当时任六年级班主任,教语文课,数学课的是教导主任曾祥禹,地理教师邹作清(掇刀双喜村人已退休),历史教师张士杰校长(后调任子陵区干事,已退体),自然课、音乐课老师刘正同(牌楼人)。一九五六年秋因掇刀小学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校长张士杰调任子陵区文教干事,新调校长廖朝旭一直到一九七零年才调回老家子陵,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全国反右,教导主任曾祥禹被打成右派,一九五八年搞大跃进,办人民公社大办钢铁,全校长师生投入大跃进洪流中,学生基本没有上课,一直到一九五九年。一九六0年至一九六一年漳河水库修三干渠占了学校的校址,学校被分散到周边村小上课,一九六二年教育部门买了原万能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掇刀区范围)修建的机械厂(由于五九年三年自然灾害机械厂下马,厂房空着)作校舍,经过改造修建,这时才有了教室和寝室,但很不理想,不标准,讲课时撞音,因教室是一大排厂房隔成的小间,没有山墙,而且光线暗,只有靠外面的墙才有窗子可透光。那时又无电灯,一直到一九七一年三干渠修了发电厂才给学校送电照明,厂房地势低呈正方形,南、东、北三方都有日本人设军营时挖的水濠沟,一年上头有水,而西边三干渠的渠底标高比学校的屋脊还高,所以一年上头地面渐湿,真是天晴把刀下雨一团糟。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这所小学共送走毕业生730多人,这十年内校长廖朝旭、教导主任刘维保吃尽了苦头。教师们在这十年内调动频繁,特别是文革中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了“四人帮”不同程度的迫害。一九六五年文革这所小学共有8个班,35人,教师有:廖朝旭、刘维保、龚瑞鹤、胡家声、杨荣春、张发强(音成)、李宏杰、杨自谦、梅运钦、李凤岚、向其珍、宋述俊、吕贤国、胡继川、陶泽友(炊事员)。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九年受山东 王激进分子影响,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跟农民一样拿工分,所以原掇刀小学撤销,县直机关在此办学习班,受训的队员均是文革中的黑帮、走资派及有“问题”的人。
第三节 1971年恢复掇刀小学,后改办成初中
1971年秋,上级教育政府部门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批示精神,批判了前段时间的无政府主义现象,掇刀公社才决定收回下放到各大队的学校的公办教师,重新办起了掇刀小学并附设初中班,学校更名为“荆门县掇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掇刀中小学”,学校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熊中新是革委会主任,龚纯银是革委会副主任(后调烟墩小学),教师中有杨正祥、阳文成、周明玉、梅运钦、胡家生、徐志香、熊桂兰、杨迁虎(炊工),1972年春,掇刀中小学将原有小学班全部按学生家庭住址回本大队所办小学读书,办成了初级中学。为了统一办学,统一上课,并将迎春小学附设的初中班于1972年4月合并到掇刀中学,将李友溪、王祖仁两位老师调至掇刀中学,李友溪并任命为管教学的革委会副主任。为了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办学质量,掇刀公社申请烟墩区又从全区挑选了能任初中课程的教师来充实掇刀中学。当时教师任课情况是:熊中新(政治)、龚纯银(数学)、王祖仁(数学、物理)、李友溪(语文)、张守富(数学)、胡家声(语文)、梅运钦(语文)、陈士琴(数学)、李希炎(数学、物理)、周年生(语文)、徐志香(会计)、何兴锦(事务员)、杨廷虎(炊工)。学校有二年制初一、初二各两个班,在校学生均为200人。当年通过统考还为烟墩高中输送了两名高中生。
一九七二年四月,当时武汉长江航运局有不少在清理阶级队伍中
受牵连的干部、职工下放到掇刀公社劳动,插队落户,称之为“长航五七战士”,他们的子女不少是原武汉的老初中生,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读书,经长航领导和掇刀公社领导商讨,决定在掇刀中学开办一个长航高中班,教师由他们下放的“五七战士”中的知识分子任教。从此掇刀中学有了高中班。
第三节 开门办学 不要智育
掇刀中学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恢复了办公制度、考试制度、升学留级制度,在学生中批判了“读书无用论”形势较好。这和全国一样,然而这一年却被“中央文革”认为是“智育第一”思想的回潮和修正主义路线的复辟。1973年秋报纸上公布了白卷英雄张铁生的一封信,江青一伙就此大做文章,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接着学校“反四潮”“反倒退”的大家报又布满校园,特别是传来北京小学生黄帅“敢于向修正路线开火”的典型文件。号召学生“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不要老师管。一九七四年二月江青一伙编造了河南唐河县马振扶公中学情况简报,进一步批“师道尊严”,使得学校领导、老师不敢管学生,当时初二(2)班的一个男生公开不上课,横眉冷对老师,并公开强制要老师拿纸来他写大字报,老师拿的纸是黄色的,他又公开用大字报写出“写大字报的纸不如卫生纸”。当时胡家声是校革委会成员,批评他,他反感也很大,一时间老师们也将报纸上的文章《“角”“利”析》拿来当范文读讲,并把这篇文章做来上公开课。当时初中直升高中,高中班不分序号,而是分专业,掇刀中学当年高一年级三个班140人分成农化班、机电班。农化班主要靠老讲农业知识、化学知识,无课本,主要靠编乡土教材,根据教师原有的知识教学粗时请老贫农来上阶级课,老贫农一开始就叫学生搞劳动,后来就讲一点过去在旧社会受苦的经过;机电班主要学习农村的三机(拖拉机、发电机、电动机)纯属纸上谈兵。因老师本人也不懂,只认识三机的几个汉字,看书上的图、一泵(水泵)。另主张开门办学,农化班除了帮生产队插秧割麦、割谷抢收抡种换几餐饭吃,什么都学不到,一冬一春带米、带锅等到掇刀双泉四组一个小溪边挖泥碳,说这种黑色的泥土可以作肥料,挖的黑土堆成了山丘,后来也无人管。机电班开门办学也是到生产队劳动,集体的拖拉机别人开,学生看,坏了别人修,学生帮忙搬这搬那;文艺班已是二年级了,平时主要是唱歌、编排舞蹈,全公社范围甚至外公社,哪里集会哪里演唱,有时还到各生产队去尽义务“送戏上门”,主要是宣传毛泽东思想。至于文化课,主要学毛泽东语录和《矛盾论》《实践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马克思的《反杜林论》《哥达钢领批判》等书籍文章,有时也学点数学,其内容是正负数、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组等,学生中无书的不少。这一年的教师有熊中新、胡家声、车玉风、王祖仁、李友溪、陈士琴、郭雪萍、周承秀、吴海水、褚安常、办士功、袁春兰、陈明富、吕惠氏、徐志香、张守富、郑运军、张生泽(炊工)、杨廷虎(炊工)、雷西亚、何兴锦、赖华全。
第四节 关于“五七中学”
原“五七中学”座落在掇刀公社响岭村二组。现在从掇刀石中学大门出来向右转弯直上总干渠堤,从堤上向西走到向南转变处再向西南方向走50米到了一户农家房屋便是区五七中学的老校址,因这户人家房屋就建在原校址上。
这所学校的前身并不是学校,早在公元一九六0年荆门县成立罗汉山农牧场时这里房屋是农牧场修的场部办公室,后来于一九六二年农牧场撤销成立掇刀人民公社划规烟墩区管时又作公社办公室,公社召开群众大会和其他会议时与会人觉得不在街上,很不方便,公社办公室又重建在掇刀关帝庙原址上(现三干渠管理处以北),这个老办公室就空着,一九六四年为落实刘少奇主席关于“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掇刀公社决定利用那空闲房子办一所“掇刀公社耕读中学”,学生五六十人,教师三四个。一九六七年为了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标,学校又更名为“掇刀公社五七中学”。当时“五七中学”办有二年制初中两个班学生五六十左右,学校校长路德泉,后来发展到一二年级各两个班180人左右,教师12人。曾在“五七中学”任过校长的有路德泉、丁开泉、阳玉成、刘维保。尽管学校校名更改了,但半耕半读的性质始终没有变,在修焦枝铁路时,全校师生均参加了义务劳动,只是下雨时才在学校上课。为了执行公社并校撤迁的决定,这所学校一九七八年等这边新校的教室建起了有教室上课了才将原校房屋的上装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