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武忠
2013年9月24日下午3点,秋雨绵绵。我和市文联党组书记李诗德、《作家林》编辑李评冒雨驱车前往宜昌三峡大学文学院去看望20年未曾谋面的学生刘波。 时光回到1991——1993年,我在乡镇麻城中学教书。刘波是我带的小学五年级升初中(这届之后都是小学读六年)的最后一届学生 ,当时是五六改制初期,按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需要读小学六年级,也许是他们聪明过人,家长让他们都上了初一。我清楚地记得,男生个头最小的是刘波,女生个头最小的是何金慧。刘波因为个子小,又戴眼镜,我把他编在靠近讲台的第一排。直到今天这个班的学生我可叫出一大串名字:郑传伟、陈红、汪华、王艳娥、庹艳红、胡小荣、杜金红、赵艳华、赵万辉......如今他们大都事业有成。 语文课堂上有时候我喜欢给学生们读《读者》《荆门日报》龙泉副刊等报刊上的美文,有时也念念自己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得意之作,更多的时候是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上大讲特讲,还把好作文推荐到学生报刊发表。也就是这些平常之举让年少的学生对文学有了憧憬。 时光荏苒,从乡镇一直教到城里,从初中一直教到高中,学生教了一茬又一茬。得失之间总是有做老师的骄傲与自豪。2011年夏天,《荆门晚报》文学编辑、著名诗人、亦师亦友的黄旭升到长江大学参加大学生诗歌节,恰好碰到了做评委的刘波,席间交流中谈家乡、谈读书,自然而然就提到了我,然后刘波打电话问候我,畅叙师生之谊。我这才知道他已博士毕业在三峡大学当教授。 2012年刘波给我寄来了他新近的研究成果一本厚厚的《“第三代”诗歌研究》。没想到小伙子出落得这么厉害,我只能望其项背。刘波不但学问做得好,书也教得好,他是三峡大学文学院评出的两个“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自那以后,我多次邀刘波回荆门看看,他都因学术不得脱身,除了上课带研究生,还要照顾家庭;不是外出讲学交流,就是写稿子编杂志。 2013年9月23日上午,我和文联的李书记约好去看望刘波,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刘波又惊又喜。 车一上荆宜高速,我给刘波打电话,他立马告诉我行车路线,我说晚上李书记安排我们到宜昌文联去吃饭,他坚决不同意,并说吃住一切都安排好了。他给我发短信:“刘老师,晚上吃饭就在三峡大学,我这边叫了《三峡文学》的编辑毛子,宜昌新诗学会会长邱红根,还有我们文学院教外国文学的李小驹教授,您和李书记再叫几个朋友吧。”我把他的短信一转达,我和李评一同想到了文友虹珊。于是打电话联系上虹珊。我们从三峡大学的南门穿过美丽的校园来到北二门,刘波打着雨伞在路旁等我们。昨天和今天上午他就把课调的上了,只等着我们的到来。 一张口便带着爽朗的笑,快人快语的刘波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他家,160平米的房子装修得简约美观,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谈着文学吃着水果,见到了他7岁活泼乖巧的女儿和贤内助张老师。 李书记把今年的第4期《作家林》、他的诗集《水埠头》和散文集《骑马过桥东》题签后送给刘波,我也把自己今年编的四期《掇刀文艺》送给了他。刘波回赠给我们的是宜昌新诗学会编辑的2011、2012年度诗集《坐标》。 因为要拷个文件,我们进入到刘波的书房。看到满屋子的书,我们都惊羡不已。刘波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自己从求学到参加工作的藏书经历,他的夫人在一旁插话道:“到哪他都喜欢买书。”原来这才是做学问的读书人。李书记感叹:“我们写文章的人,更应多读几本书。”我听了更加汗颜。 聊着聊着刘波说《三峡文学》的编辑、著名诗人毛子和宜昌新诗学会的邱红根会长、青年作家马桂兰到了,同事李教授也到了,我说我们还邀了文友虹珊的,他赶忙说我来给虹珊姐打电话。 夜幕降临,下个不停的秋雨像主人流溢不尽的热情。我们来到三峡大学的教师服务中心的二楼冰心厅吃晚饭,刘波因打针吃药身体不适最初喝的是饮料,喝到兴头上他换成了啤酒,一圈又一圈地尽着地主之情。同座的李小驹教授、毛子、邱会长、虹珊、马桂兰也十分热情地敬酒,我是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了。 推杯换盏之间,时间不觉已到了晚上10点,我的酒到底喝得有点高,下楼时居然把马甲都忘在了餐厅,又劳刘波噔噔地跑上楼去拿。弹指之欢,如莲花开落。此情此景,片刻欢愉,俄顷相遇,刹那隽永。盛筵华席,饮到不醉无归。10点20分,我们走在回荆门的高速公路上,刘波发来短信:“刘老师,今天太高兴了,非常感谢!你就一定多保重身体!”回到家已是夜里11点多。第二天早晨6点醒来我酒意全无,因上早自习,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神清气爽。这时的喜悦,握在手中,指掌之间真切温暖。 刘波,我在荆门和一帮子朋友等着你。
联系电话